【摘要】课程是学生发展的根本,也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给课程建设提供了标准,引领了课程改革的新方向。本文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实际就如何构建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和”文化校本课程体系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核心素养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彰显学校特色,提升学校内涵的过程。经过两年多的探索、研究与实践,我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构建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和”文化校本课程体系的意义
1. 建设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建设之核心即重塑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哲学和价值追求。这些教育理念、教育哲学和价值追求都指向了学校教育活动的核心——课程。由此,校本课程也便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
2. 凸显办学特色
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校情开设课程,是体现校际差异的课程。校际差异也即是特色,有差异才有开设校本课程的必要。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特色得以凸显,而在实践基础上的总结与提升则促进了学校特色的进一步发展。
3. 促进师生发展
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成为反思者,更要求教师不但要具备比较深厚的基础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较高的教育科研素养。同时,校本课程的实施也给每个学生提供了适合的教育,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求,适应社会对多层次多类型人才的需求。
二、构建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和”文化校本课程体系的策略
1. 依托学校特色项目
我校是常熟市特色项目学校,特色项目包括: 珠心算、篮球、田径、科技等。依托这些特色项目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得学校的校本课程真正“基于学校”。同时,从“特色项目学校”到“特色学校”需要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也需要一个构建的平台,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就是推进特色形成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对校本课程功能和价值的深化和拓展。
2. 根植学校“和”文化
我校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百年老校,前身为藕渠中心小学,“荷”是学校文化中的主要形象元素。取“荷”字的谐音“和”,构建“和融向上”的校园文化,旨在给学生构建一个和谐、全面发展的空间。根植学校“和”文化要将校本课程与校园“和”文化相结合,通过课程来进一步发展校园文化,拓展文化的内涵;以学校文化作为载体,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凸显学校的鲜明特色,紧密结合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培养目标,促进校本课程的系统化。
3.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
核心素养作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每一个学生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和”文化校本课程更多地关注到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课程目标到课程内容、从教学形式到教学方法、从过程考核到阶段评估,都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而进行。
4. 拓展多样化实施渠道
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一项崭新的课改实验课题。我们着重从课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学校宣传主题活动方面积极探索并不断拓展多样化的实施渠道途径,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参与度,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课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生动活泼、自由个性地发展。
三、构建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和”文化校本课程体系的框架
1. 目标定位——紧扣一个中心,为了每个学生
以学生的培养目标为中心,我们设计并制订了校本课程体系目标: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着力点,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促使每一个学生和谐向上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开发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校本课程,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和特色发展。
2. 内容设计——围绕四个版块,培养核心素养
⑴“和润德育”课程
以学校“合家欢”义工团为平台,以生活、道德、生命、环境、法制、服务等课程为载体,着力打造“合家欢”校本课程,引导学生健康生活,有责任,勇担当,实现学识、心态、行为规范等和谐发展。
⑵“和灵智育”课程
以学校现有较为成熟的珠心算特色课程为龙头,充分挖掘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国家课程的实践资源,以小课题、长作业等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方式,开发校本创客课程,拓展学科知识,加强学法指导,注重经验积累,引导学生敢探究,勇质疑,善思辨,实现师生教学相长,和谐共进。
(3)“和健体育”课程
以学校体育传统项目田径、篮球等为突破口,附之空竹、莲湘、铁环等民间传统活动、游戏,丰富校园体育特色内涵,培养学生自信自爱、坚韧乐观的心理品质,塑造学生健全完美的人格。
⑷“和美艺术”课程
以声乐、舞蹈、美术、书法等课程为切入点,附之常熟花边、剪纸、编织等民间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积累艺术文化底蕴,发展个性特长。
3. 实施策略——融入三级课程,依托课题研究
(1) 融入二级课程
① 国家课程适度化整合。我们要求教师们在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中适度整合。如语文学科的“经典诵读”,书法教学引入PAD“爱大字”软件教学,数学学科渗透珠心算教学……适度的整合,不仅丰富了国家课程的教学,更为我校全面铺开特色课程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② 地方、校本课程整体化推进。如果说国家课程的适度化整合是解决了“点”上问题的话,那么,地方、校本课程整体化推进则是力求在“面”上全面铺开。我校在三至六年级每周开设一节校本课。制订详尽的课程计划,规定各年级使用的教材内容,力求在整体推进的同时做到循序渐进。
③ 综合实践活动课主题化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这一特点,我们要求教师们以小课题、长作业等形式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制订学期长、短线计划时,对“和”文化校本课程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深人挖掘、探究。
④ 第二课堂学生社团活动精品化提升。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是对第一课堂学习的延伸、补充和发展。我校学生第二课堂——灵藕少年宫长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共开设了56个以“和”文化校本课程为核心的学生社团。其中,低年级开展整班性体验式教学,中高年级开展小班化阶梯式教学。学校特色项目课程采用外聘专家导师与本校辅导教师同时授课的方式,外聘专家的助力也使得“和”文化校本课程得到精品化的提升。
(2) 依托课题研究
“十二五”期间,学校开展了苏州市规划课题‘全人’教育理念下的校园‘和’文化建设的校本的研究,构建“和融向上”的校园文化;开展了苏州市规划课题“小学珠心算与数学教学有效整合的校本课程研究”的研究,将珠心算与小学数学整合教学;开展了常熟市规划课题“熔铸体育特色文化,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实践研究”的研究,以求锻炼体格发展人格。“十三五”期间,学校开展苏州市规划课题“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和’文化校本课程研究”的研究,开发了“和”文化校本课程。课题研究的开展,为我校开展特色校本课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为我校进一步实施特色校本课程指明了方向。
4. 评价管理——开展多元评价
围绕校本课程目标,我校以“和”文化中“和融向上”“和悦乐学”思想为基点开展评价。
(1)学生个体的长足发展通过对学习和活动中有关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特长的发展,从量化评价转向质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个性化展现的评价。如教师分析每个学生的知识技能等掌握情况,填写“教学自评表”,评价的结果作为调整教学与课程的依据之一。
(2) 学生群体的和谐共促
通过对学习和活动中学生群体的团结协作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评价,促进学生群体健康向上和谐发展。评价从对个体的评价转向对小组、对团队的评价。如珠心算“心算王”挑战赛、自行车表演、韵律操表演等,让每个学生都融人群体,在群体中团结协作、合作探究、共同提高。
(3) 学习过程的情感态度
通过对学习和活动中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培养良好的习惯和科学的态度。如教师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表扬与鼓励的即时评价、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互评等,使评价成为学生认识自我、激励自我的手段和机会。
学校要以什么来吸引学生?首当其冲的理应是富有吸引力的课程。毋庸置疑,校本课程应当是这“富有吸引力的课程”中极具个性色彩的一笔。“个性”何来?“个性”应源于优秀而传统,源于独特而不断创新的学校文化根基,源于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的学生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