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学习资料: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体验德育课程
日期:2022-09-21 13:37:45  浏览量:121

体验德育是针对知识德育的弊端,以体验为基本 特征的德育教育。以体验理念为引领,全面、 全程、深度地凸显体验的德育价值;以自然、社会、生 活全方位的体验素材为引子,唤醒体验者的道德情 感,促成体验者的反思性表达;通过回归自然、回归社会、回归生活的道德体验活动,达成体验者的意义建 构和价值生成。

相对于知识德育,体验德育要求德育课程由经验 课程转化为体验课程。体验德育实施必须依托体验 课程的有效开发。

一、体验德育课程的理论基础

“体验”(ErlebniSe)—词最早出现在德文文献中。 19世纪70年代,其成为与“经历”(Erleben)相区别的 惯用词。体验的英文单词是Experience,也可译作经 验或经历。汉语词典对体验的解释是,通过实践来认 识周围事物。笔者认为,体验是个体亲历某一事件或 情境的过程,是形成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产生新 行动、新选择的过程。体验总是带有道德意蕴,因而 其本身就具有道德教育价值。

体验德育课程以体验理念为引领,以感悟自然、社会和生命的全息沉浸,引导个体走向真善美的生 活。支撑体验德育课程的主要基础理论有:

第一,体验德育课程的哲学基础是实践论,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人是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体悟人生、养成良好品德的。

第二,体验德育课程的心理学基础是儿童的认识 过程基于实践活动,从感觉开始,通过知觉、记忆和思维活动,从现象到概念,从表面到本质,获得知识和能力。尤其是儿童的情感、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只 有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和发展。

第三,体验德育课程的教育学基础是学生主体论,教育过程必须:R备三个要素,即教师、学生和教育 影响(主要指教育内容)。知识、能力、价值观是学生 在主观能动地参与教育过程中获得的。参与就是活动,所以学生成长在于活动。

第四,库伯的“体验学习圈”理论回答了体验教学的开展方式,其理论模型是:具体体验(感知直接经验)—反思观察(观察与思考抽象概括(知道与领悟)-主动检验(判断与行动)。

法国教育家卢梭、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美国 教育家杜威等都提倡在活动中教育学生;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主张生活教育,即向生活学习,向社会学习;我 国教育家顾明远主张活动教育,认为外在的一切教育 影响都是儿童成长的条件,而成长的决定因素是儿童 自己的活动和体验。这些观点都为体验德育研究提 供了直接理论基础。

二、体验德育课程的基本要义

随着课程哲学观从经验转向体验,经验课程向体 验课程发展,也为体验德育课程开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笔者认为,体验德育,即“以身体之,以心验之”。 前者注重感官感受,是体验“物性”,后者强调精神参 与,即体验“灵性”。体验德育课程设计强调三环节: 一是在参与中形成反思,二是在分享中升华情感,三是在行动中实现自我。其本质是追求学习者知行合一的精神自觉和行为自觉。

在已经开展的体验德育课程中,我设计的体验活 动,以学生参与为德育活动开始,通过师生对话,评价 体验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判断、分析和反思,通过学 生的充分表达和研讨辩论,为学生提供描述和澄清概 念或观念的机会,最后师生共同创造应用情境,以观察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变化。

三、体验德育课程的体系建构 体验德育课程坚持统整思维、实践取向、体验为 核、品行至上,反对将德育与智育等割裂开来,要求建 立德育与其他方面的联系机制。

(一)课程结构: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统 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大领域,统整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四大要素,建立四级主体课程,即一级生命价值、二级生存能力、三级生活智慧、四级生涯规划。

(二)课程目标:指向学生核心素养,聚焦八大关键词,即自尊自信、诚信守法、勤奋责任、感恩奉献,以 涵养三德,即个人私德、社会公德、人生大德。

个人私德指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如个人修 养、作风、习惯等;社会公德指社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如对待他人、社会意识和行为;人生大德指影响人 生选择的道德规范,如信仰、奉献等。

(三)课程内容:体验德育的终极价值指向生活, 关注学生生命体验,实现其终身品格的自主发展。四级主体课程的目标、内容如下:

学校德育目标达成具有内隐性,无法完全量化,并且由于达成周期长,制约了对达成度的客观判断。 借鉴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将体验德育目标评价的指示行为分成两层,第一层是接 受和反应,指示行为重点是注意度和积极性;第二层是评价和解释,指示行为重点是理解度和行为取舍。

对体验德育课程实践评价,在评价内容、重点、手 段、目的上要突出四性,即评价内容突出综合性,根据学生表现性任务的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变化程度进行评价,强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重点突出主体性,体验德育课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反思和践行,是 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课程,重点评价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侧重于个性化发展评价;评价手段突出参与性,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家长参评、书面评价与口头互评、活动评价相结合,认知性访谈定性评价与大数据 分析定量评价相结合等方法;评价目的突出激励性,根据学生的态度、情感、信念和抱负状态进行评价,着眼于有效激励和正向引导,创设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育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