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
本学期,学校教科研工作将根据区教科室工作重点及学校工作安排,坚持“加强规范、重视过程、讲究有效”的工作理念,深刻领会教科研要为“教学质量服务”的指导精神,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校本研究为依托,提升科研品质,促进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深入推进课题研究 提升课题研究品质
继续坚持科研与教研相结合的原则,狠抓课题研究工作,努力提高教科研工作实效,重视课题研究的资料积累、过程管理,力求做到科科实施课题研究,人人参与课题研究。
(一)做好学校“十四五”主课题研究工作
本学期,学校将继续对苏州市“十四五”主课题《基于育人方式变革的“溇港课程场”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进行实践研究工作。首先加强课题理论的学习,搜集课题研究资料,提高研究水平。开展课题研究导师讲座,对课题组教师进行专业引领。其次要开好课题研究会,各课题成员要根据每次课题会议布置的研究任务,明确具体研究内容。再次要求课题组成员上好每一节研究课,学校要组织人员对实验课进行评课议课活动,对教师及学生在此课题研究活动中,在育人方式、学习方式、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
(二)做好吴江区“第十批”学年课题、“国家课程高质量实施”专项课题研究过程管理工作
督促参加第十批双学年课题以及“国家课程高质量实施”专项课题的老师进一步落实课题研究工作,切实发挥课题的指导作用,促进我校教科研工作的发展,本学期教科室将加强对双学年课题的监管工作。
1.学校教科室将充分利用好课题管理手册,以此作为切入点来督促老师们落实双学年课题研究工作,学校将定期检查课题管理手册。
2.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老师们难免遇到困难、瓶颈,这就需要集体的力量。定期组织课题交流会,一方面能让教科室掌握老师们的研究进度,对进度较慢或者停滞的老师进行勉励和指导,另一方面也能让老师们进行互动,交流自己的课题研究心得。老师们也可以提出自己目前遇到的困难,大家共同提炼对策。对于一些共性的问题,必要时可以请专家到校指导。
3.期末时,每位老师都应对这个学期以来的课题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反思问题所在,提炼优点,形成课题研究成果报告,做好结题工作。
二、注重加强团队协作,发挥科研团队作用
科研团队在教育科研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校的教科骨干组和教科青年教师组在学校各类教科研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学期我们将继续重视骨干组和青年教师组的团队建设,优化团队成员。围绕我校主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方面展开多形式活动,努力将团队建设成为学习型、协作型、研究型和反思型的科研团队。
三、注重常规,提高阅读写作效率
继续开展“弄潮儿”教师沙龙及教育主题论文、反思、随笔撰写活动。本学期,骨干、青年教师将继续阅读各类书籍,并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把培育新时代小小弄潮儿的育人目标融进行动中,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育人方式。
(一)重视细化读书过程
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想吸收书中的精华,帮助自己掌握书中的内容,最好要会作阅读批注。本学期的读书活动继续要求老师们在阅读过程中做好批注工作,比如用线条画重点,用符号做标记,空白处写感想、疑问、收获等等。教科室将定期组织人员对老师们的阅读批注进行检查。
(二)不断进行思维碰撞
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是积累教育智慧的最好方式。为使阅读内容更好的服务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本学期要求教师结合自读书本内容,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随时记录心得体会,并在“弄潮儿”教师沙龙活动中交流,老师们在交流中启发自己,进而对书本内容有进一步思考。
(三)善于总结读书所得
读书沙龙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读书的结束。每学期,我们对不同工作年限的教师有不同的读书笔记或教学反思的要求:35周岁以下的老师每周一篇,35—45周岁每月一篇,注重原创,字数不少于600字。期末,我们将对这些上交的内容进行查重检查。
四、注重科研写作引领,促进写作能力提升
本学期学校将继续从点上重点提高部分教师的专业写作能力,引导教师向学者型、科研型教师转轨,积极参与上级部门组织的各项案例、论文评比等活动,群策群力,努力做到“高质量、创特色”。
(一)开展“一文三磨”活动
本学期教科室将继续进行一文三磨活动,按照“论文研读——精选题目——拟定思路——撰写文章——同伴互评——教科室修改——专家指导”等过程,提高教师的论文写作能力和科研素养,提高我校在各级各类论文评级中的获奖率。
(二)认真做好教师论文发表工作
本学期,学校已利用暑假时间布置部分教师撰写了专业论文,学期初,学校教科室将组织校级骨干教师对假期论文进行修改指导工作,在此基础上,再外聘专家进行二次指导修改工作,以提高教师的论文质量和撰写水平。力争每位教师的论文都能在各级各类杂志上发表。
新的学期,新的征程,学校教科室将一如既往以务实、高效为工作指针,以引领、服务为发展理念,全力以赴做好以上各项工作,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